自然界中,寡糖(oligosaccharides)以游離態或配糖體之形式存在於植物和果實中,例如:大蒜、洋蔥、牛蒡、蘆筍、菊芋及大豆等植物皆有寡糖成分的存在,因此可以將這些天然植物經由洗淨、細切、加水抽取、水解、精製、濃縮及乾燥即可製成寡糖。目前寡糖種類繁多,包括果寡糖(fructooligosaccharides)、半乳寡糖(galactooligosaccharides)、大豆寡糖(soybeanoligosaccharides)、異麥芽寡糖(isomaltooligosaccharides)及木寡糖(xylooligosaccharides)等,而這類物質皆稱之為益菌生(prebiotic),就如同是好細菌的食物。
寡糖不被胃液及小腸酵素分解,可順利到達大腸的特性,使棲息於大腸內之有益菌(如Bifidobacterium spp.)可加以選擇利用而大量增殖,並在腸內產生有用之醋酸及乳酸,而具有抑制有害菌(如Closterdium perfringenes)增殖之作用,而達到改變腸道菌叢生態、促進腸內益生菌的生長,增加糞便保水力,而改善便秘、促進腸黏膜增殖、增加膽酸排泄來達到降血脂及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等功能,因此廣泛被應用於日常生活的食品中,例如優酪乳、飲料、果醬及各類保健產品。
寡糖每日攝取有效劑量:果寡糖為3.0 g/d、寡半乳糖為2.0-2.5 g/d、寡大豆糖為2.0 g/d、寡木糖則為0.7 g/d。亦有報告指出,若攝取過多的寡糖會有脹氣及腹瀉症狀產生,寡糖引起腹瀉的最低劑量,男性是44 g/d,女性是48 g/d,所以在攝取上仍應小心注意。
目前台灣市場上的寡糖種類繁多,可直接空腹食用,亦可用少量溫、涼開水或加入其它飲品(咖啡、牛奶、果汁、茶等)沖調飲用,還可用於烹飪調料,或取代糖用於飲食、麵包、點心的製作,亦可當成果醬塗抹於土司食用,幫助腸道有益菌的生長,健康我們的腸道。
種類
食品
五穀根莖類
各種全穀類,如蕎麥、燕麥、糙米、薏仁;馬鈴薯、芋頭、蕃薯、南瓜、乾豆類
豆類
大(黃)豆、毛豆
蔬菜類
牛蒡、蘆筍、洋蔥、花椰菜、甜菜、香菇、洋菇、黑木耳、白木耳、大蒜、洋蔥、牛蒡、蘆筍、海藻(海苔、裙帶菜、海帶)
水果類
木瓜、香蕉、蘋果
轉自 : http://www2.cch.org.tw/d7600/%e5%af%a1%e7%b3%96.htm